殷墟“出圈”彰显文化自信
近期,殷墟再次“出圈”。“202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”揭晓,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区及周边遗存等6个项目上榜。
“要通过文物发掘、研究保护工作,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。”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。以殷墟考古为核心标识的商代考古已历90余载,是中国考古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在传世文献语焉不详的情况下,学者主要依靠新发现数量可观的殷墟甲骨卜辞及其他考古实物,补写中国古史,揭示三代文明。研究发现,商代可视作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,古老的华夏文明在奔流过程中吸纳了域外文化,在中原大地上创造出不逊于世界其他早期文明的绚丽画卷。
近百年的商代考古成绩卓著,对探索中华早期文明贡献突出。新时代的殷墟考古,则坚持聚落考古理念,提倡跨学科合作研究,力求揭示更全面、真实、鲜活的商文化。以商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。要充分汲取其智慧与力量,推动其传承创新,进而保护好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根脉。
首先,要进一步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,增强文化自信,厚植自信根基。
从仰韶、红山文化到良渚文化,从巩义双槐树、偃师二里头到安阳殷墟,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系列研究成果,证实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、一万年文化史、五千年文明史,夯实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根基。下一步,要持续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,深化对早期文化的研究,立民族文化之根、铸民族精神之魂,树立起中国精神、中国价值、中国力量,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能。
其次,要坚持守正创新,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,而是开放、包容和发展的。推动文化传承的手段不断走向丰富发展:《唐宫夜宴》完美呈现东方版“博物馆奇妙夜”,《只此青绿》“穿越”千年诠释风雅宋韵,《典籍里的中国》通过对话先贤解读历史典籍……用适应当代受众的新思路、新手段,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、阐发和活化,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,在唤起大众文化自信的同时,更推动传统文明在赓续中发扬光大。
同时,要在交流中促进文明互鉴,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中国声音。
中华五千年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、碰撞中得以发展、进步的。以商文明为例,其诞生及辉煌得益于上古的域外通道,商文明身处其间,并非简单被动吸纳外来文明,而是有效选择和提升外来因素,充分“为我所用”。进一步研究阐释商文明的开放性,对于今天深化改革开放亦具参考价值。
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因互鉴而丰富。在立足中国大地的同时,要坚持开放的文明观,在各类文明的平等、互鉴、对话、包容中,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中国声音,充分展现华夏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,让世界更好地了解、认识中国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也必须植根中华文化的沃土。应以深入推进殷商文明研究及传承为范例,坚持古为今用、推陈出新,结合新的时代条件,传承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从而筑牢自信根基,让中华文明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